新闻资讯
News Center

清研纳科:以干法电极装备创新,助力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

发布时间:2025-08-13

近日,清研纳科副总经理魏靖轩受邀参加蜂巢能源第三届工程师日,并作《固态电池干法电极装备技术》的专题演讲,围绕固态电池的发展趋势、干法电极工艺以及关键装备工艺路径进行了系统讲解,分享了清研纳科在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落地方面的最新成果。



作为新一代电池技术的代表,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、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等显著优势,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的理想选择。然而,其商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制造工艺瓶颈。干法电极工艺以其独特优势,展现出与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路径的高度适配性,被视为加速其落地的关键。


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难在哪?

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。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液体或凝胶状的电解质,而固态电池采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了液体成分。固态电解质同时承担着离子传导和隔绝电子的关键功能,其固态特性使得电池结构设计得以更加紧凑,从而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。



当前固态电池极片制造有着湿法工艺,干法工艺两种不同路线。湿法路线沿袭传统锂电“合浆-涂布-烘干”工艺,上手快、可与现有设备共线,但湿法必须使用溶剂并需要烘干回收。这个过程中,溶剂与硫化物电解质容易发生副反应,其次,烘干过程中溶剂挥发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孔隙;粘结剂也容易在干燥过程中上浮,导致电极内部成分分布不均,进一步加剧孔洞分布不均的问题。

干法路线采用无溶剂粉末混合-辊压一次成膜,在整个过程中:1)省掉烘干与溶剂回收,能耗显著降低;2)不使用溶剂避免发生副反应;3)无溶剂挥发过程,致密性更高。

相较于湿法路线,干法工艺在材料适配性、电芯性能提升潜力、制造成本控制以及环境友好性方面具备系统性优势。然而,干法工艺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,主要包括粉末混合均匀性难以控制、成型后电极的机械强度不足以及高精度辊压设备成本高昂等问题。

干法电极与固态电池的适配性

干法电极工艺以“无溶剂”为核心,省去了溶剂和干燥流程,在性能层面展现出对固态体系的适配性,被行业公认为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。



无溶剂制程,规避材料不兼容风险

固态电池材料(尤其是高镍正极、硫化物电解质等)往往对溶剂极其敏感,在湿法浆料中易发生副反应,导致离子电导率显著下降。

干法工艺则完全避免了溶剂接触,从根本上消除了此类副反应风险,有助于保持材料结构稳定性,从而提升电池循环寿命。

更高界面致密度,提升离子通道稳定性

湿法工艺在烘干时,溶剂挥发形成孔隙、粘结剂上浮以及厚极片开裂/卷边等问题,会导致电极/电解质界面阻抗升高,活性物质与电解质颗粒间接触不良,阻碍了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。



干法工艺的核心在于“辊压成膜”,通过高压辊压一次性将活性物质、导电剂、粘结剂和固态电解质粉末压实成致密的复合电极层。这种工艺能形成更致密、更均匀的微观结构,大幅降低离子传导的界面阻抗。


降本增效,助力固态电池商业化

干法电极工艺具备“流程简、能耗低、占地小、易扩展”的特点,省去了溶剂采购以及烘干、回收系统的巨额投入,非常适合构建高度自动化、模块化的固态电池产线。以清研纳科的干法电极量产方案为例,该方案可以帮助客户节省70%的占地面积,并降低电极制造成本约20%。



固态电池的兴起,是材料体系和制造范式的双重变革。目前,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路线仍在不断探索和优化之中。干法工艺提供了更环保、更高效、更匹配未来需求的路径。


干法工艺凭借其环保性、高效性以及对未来需求的良好匹配,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技术路径。清研纳科依托多年的技术积淀和持续创新,已构建起覆盖从实验研发到小试/中试验证的干法电极设备解决方案,服务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。


面向未来,清研纳科将秉承“让电极制造更节能环保”为使命,助力客户固态电池制造从实验室走向成熟,在即将到来的电池技术革命中赢得先机。
相关新闻

请在线提交您的留言,我们将尽快联系您!

姓名:
手机:
邮箱:
留言内容:
验证码: